【《巴黎小書店》靈魂的解藥】
也許是因為靈魂生鏽需要一場心靈雨的大洗刷,搬新家後隨手翻閱的第一本小說,書裡的靈魂人物「水上文學藥房」的老闆佩赫杜聽到了我的靈魂渴求呼喊,內心曾痛過的,想被溫柔的療癒,原來小說是可以是撫慰心靈的解藥。
我深知罹患「輕憂鬱」需要閱讀一則又一則動人真摯的故事才能治癒乏味的靈魂,不單只是一小時的心靈關懷諮商那麼簡單。
凱薩琳說:「書是我的朋友,我認為我從書裡學會自己的全部情感,在書中我愛過、笑過,我在書中發現比閱讀以外的人生更多東西。」
而書店老闆佩赫杜認為:「每當看一本書,他不只看到故事、價值與靈魂萬用膏,也看到了紙翅上的自由。」
雖然書可以代替我們去體驗不同的人生,但是旅行還是得用眼睛看世界,閱讀是提前讓我們敞開內心通往世界的大門,並足以更熟悉了解我們的已注定的浪漫靈魂是擁有自癒的能力的,也透過閱讀探尋我們內心底層最深的渴望,在何時何地,什麼樣的心境,碰巧的拾起什麼種類的書籍,正是我們的閱讀處方,書的精神意識結合生活,是一種絕妙的搭配,也指引著我們歸往何方。
有段內容對於亡者的思念,是否該遺忘或者不被遺忘的對話:
「愛或不愛應該像喝咖啡還是茶,應該讓人選擇,否則我們怎麼忘掉死去的人與失去的女人呢?」
「也許我們不該忘記。」
「把他們放在心裡帶著...那是我們的任務,我們把它們都放在心裡面,我們所有逝去和粉碎的愛情,只有他們才讓我們變得完整。如果我們開始遺忘,或者把我們所失去的拋開,那麼我們也不再存在了。」
「所有的愛,所有死去的人,所有我們所認識的人,他們是匯入我們靈魂大海的河川,我們若是拒絕記住他們,那片大海也會乾枯。」
/
這段對話,連結到逝去父親的影子,親情的愛。
也許某些人的存在,就是為了在某個人的心裡短暫的出現並離開,然後精神卻住進某個人的心裡永存。而某些人的存在,只是要經歷失去,將失去的牢記在心裡,痛苦的記憶越深刻,靈魂的成長越茁壯,心靈像被黑暗灌溉後,光開始穿透全遍後半生。
也許逝去的人們,用另一種形式、形體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,現在祂們依然存在,因為愛是不朽的,存在於時光的永恆中。而我延續了亡者的記憶,人格陰影、情緒與各種潛藏的基因,將這份精神繼續傳承,用力的活下去,用力去愛。
「在我們摯愛的人的夢中,我們是不朽的。亡者死後繼續活在我們的夢中,夢是世界之間、時空之間的聯繫。」
這本小說讓我想繼續將主題延伸,下一本靈魂解藥是《死的況味》托爾斯泰的著作,利用觀察和感受寫下死亡繁複細緻的面影,當我們更了解死亡,說不定它是唯一與亡者意識連結的語言,而我們更能懂得靈魂藍圖背後的意義,熟悉恐懼的味道,擁抱死亡。
奇怪了,這是一本寫關於愛情的小說,而我把這份讀後感寫成對於逝去的親人緬懷,雖然感情經驗不夠,但我的豐富情感可不會因此而短少,因為來自於書籍與電影的心靈共鳴,在裡面我愛過...。